平安丽水网 > 平安建设 > 正文
撑起餐桌“保护伞” 提升城市幸福感

  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柴米油盐,关系大局。食品安全关乎百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衡量一个城市幸福感的重要标志。

  自全面启动省食品安全市创建工作以来,丽水以“四个最严”为准则,以党政同责为引领,高位推动创建工作,有效落实各项创建任务。一场关乎人民群众饮食健康和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革新提质之战悄然打响,并取得决定性成果。

  食品安全年度综合考核连续4年全省优秀,食品安全公众满意度连续十一年(2009—2019)全省第一;全国首创食安金融联合惩戒机制在全省推广实施,代表全省亮相国家“双安双创”成果展;全国首推全市域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丽水山耕”成为全国首个地级市区域公共品牌……一项项成果不断提升着这座秀丽城市的生活幸福感。

  如今,在丽水生活,无论是买菜做饭还是出门打牙祭,都能发现喜人的变化。以往脏乱差的农贸市场,已经焕然一新、干净卫生;过去担心农药残留问题,现在农贸市场的公示板上每天都会公布检测结果,不放心还可以直接在快检室现场检测;以往路旁那些口味好的苍蝇小店也装修得简约美观,用餐舒适度直线上升;大街小巷,食品安全宣传标语和食安知识展板随处可见……诸如此类的变化,处处展现着丽水创建食品安全城市的努力与付出。

  高位推动 凝聚工作合力

  自创建省食品安全市以来,我市始终把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保障工程来抓。全市上下形成党政领导一把手亲自抓、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出台了《丽水市市本级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清单》,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成立了以市长担任组长的创建省食品安全市工作领导小组,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每年深入监管一线开展食品安全专题调研或检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听取食品安全工作汇报,研究创建工作。食品安全工作被列入党委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市人大常委会重点监督议题、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工程、市政协重点协商项目,被市委组织部纳入党校中青班课程,被市政法委纳入平安考核重要内容。

  完善推进机制抓落实,市创食办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2020年丽水市创建省食品安全市工作台账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省食品安全市创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协调动员市食安委25个成员单位和9个县(市、区)局对照省评价细则积极落实各项举措。创建攻坚期间,市创食办深入食品生产企业等单位开展创建督查,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问效,切实以督查促落实。全市共召开创建相关会议11次,组织各类督查20多次。

  食品安全问题关乎全市百姓的幸福,我市各相关部门更是协同合作、齐力攻坚,打造了一批精品亮点工作,展示了良好的创建成效。

  市农业农村局启动了全国首个“名特优新高品质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CAQS-GAP)试点市”创建,并开展了“对标欧盟肥药双控”工作,现已推出禁限用农药4批共152种,完成欧盟撤销登记并列入建议清单的105种农药已全部禁限用及自律退市工作,提前实现了欧盟撤销登记的农药品种减少2/3的目标;市卫健委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全市22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实现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化管理;市建设局持续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工作,市区餐厨废弃物收运覆盖率达到90.07%;市教育局深入实施学生饮食放心工程,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创新“五化”举措保障食品安全成效显著;人行丽水市中心支行创新推动食安金融征信体系建设,已采集食品安全处罚信息2493条,走在全省前列……

  细化举措 提升食安水平

  “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如今通过食品安全市创建,我市食品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共有食品 生产经营单位33423家(含餐饮服务单位),餐饮具集中消毒企业9家,农贸市场61家,食品小作坊653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9家,规模以上食用林产品生产单位129家,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31家。乡镇(街道)食安办173个,建成市级食品安全科普基地19个、食品安全宣传站417个。

  从源头出发,让食品安全“过五关斩六将”,筑牢安全网。近年来,我市不断整合检验检测资源,强化系统统筹,构建起了“市级为龙头、县级保基本、基层重快检”的三级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县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已整合到位,市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检测能力达到食品安全监督性抽检检测参数覆盖率的95%,覆盖了30个大类,738个参数。在强化食安办分类分级管理上,全市9个县(市、区)食安办2019年全部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2020年进一步推进“依标管理、创新引领、典型示范”的分类管理,全市57家乡镇(街道)食安办通过省级星级食安办现场验收。

  不仅如此,为扎实推进农产品、食用林产品、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我市全面推进禁限用农药自律退市、农药实名制购买和安装农资监管信息化系统工作。严格实行合格证管理制度,全市蔬菜、水果、禽蛋等试行合格证的农产品品类,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14.6万张,附带合格证上市农产品77吨。为加强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建设,全市推荐申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0个、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CAQS-GAP)试点生产经营主体59家,持续推行农产品“三品”认证工作,全市有效期内绿色食品16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7个。

  每当夜幕降临,大大小小的餐饮店、食堂迎来了一天的高峰期,男女老幼,入口之食,重要性自不多言。为此,在过程管控上,我市全面落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监督检查“双随机、一公开”制度,深入开展“学生饮食放心工程”,300人以上学校和托幼机构食堂量化等级B级以上达100%、阳光厨房建成率达100%;积极推出“以网管网”功能性智慧监管模式,实现无证入网餐饮单位查处达100%,第三方平台对入网餐饮单位证照审查达100%、证照公示达100%。

  有过必纠,有错必惩。我市还不断深入开展了食品安全“整治月”、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利剑”行动、保健品市场乱象专项整治等系列整治行动。创建期间,全市行政立案查处案件1288起,罚没款1296.53万元。

  创新思路 打造“丽水模式”

  食品问题社会关注度高,整治食品安全隐患更是任务艰巨。除了细化强化监管,我市还不断创新思路,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食品安全“丽水模式”。

  拉高标杆,打造精品,我市大力培育食品行业新标杆,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全市打造名特优作坊和星级量化达标小微食品生产企业142家,建成小作坊集中加工园区3个,建成放心消费示范餐饮单位774家、农村家宴放心厨房254家、“阳光厨房”1020家、放心肉菜示范超市12家。农贸市场建设和长效管理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创新食安金融联合惩戒制度,我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互联网+食品+金融”的全程在线监管模式,推广至全省。目前,全市308万信息主体建立了基础信用档案(个人和企业100%覆盖),共采集食品安全处罚信息2500条,发出金融惩戒告知书568份,其中有400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受到限制贷款、降低授信额度等金融惩戒。

  我市还在全国首推全市域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将溯源链条从传统的农贸市场、农批市场延伸至食品配送机构、学校、机关食堂、医院、社会餐饮等主体,积极推进“丽水山耕”产品、生猪产品等全链条追溯建设。截至目前,全市累计15880户市场主体使用食品安全溯源系统,累计实现追溯交易笔数3649.98万笔,交易金额176.99亿元,食用农产品、食用林产品和初级水产品生产主体分别累计建成追溯主体2129家、119家、160家。

  丽水率先在全省推行餐饮单位“分值制”管理机制,全力整治食品、保健食品市场乱象成效显著,全市立案查处130起,其中处罚在20万元以上的14件,罚没款共计767万元,3起案例入选全国、全省“保健”市场乱象整治典型案例。

  “丽水山耕”成为全国第一个地级市的区域公共品牌,亮相首届中国—中东欧博览会“品字标”主题展览。同时,我市制订出台了《丽水山耕:农药安全使用规范》等系列标准,扎实开展“对标欧盟肥药双控”工作,把产品质量安全作为第一要素。目前,“丽水山耕”销售额累计已超200亿元,品牌加盟会员企业达到915家,建设合作基地1122个,产品平均溢价率达到30%以上,生态价值转换机制成效显现,“品牌富农”效益明显。

  为推进社会共治格局实现新升级,我市推进食品安全责任险提质扩面,不断拓宽公众参与渠道,积极打造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基地、食品安全宣传站,打造“传统媒体+新媒体”“空中+地上”立体发声的食安宣教新形式,扩大传播“集群效应”,推动形成社会共治大格局,不断提升公众食品安全获得感和满意度。

  保障食品安全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市正在努力探索符合丽水实际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以“严管”加“巧干”,牢筑食品安全稳固防线,为我市高质量绿色发展保驾护航,为我省“重要窗口”建设贡献丽水力量。

公告栏

一月一专家